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观察 > 正文

烧碱行业发展规划(2020年烧碱行业发展趋势)

2024-03-23 16215 0 评论 行业观察


  

本文目录

  

  1. 烧碱 氯碱
  2. 烧碱历史
  3. 化工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物理化学性质:本产品属强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常温下30%的烧碱为液体。与酸接触能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能腐蚀金属,浸蚀某些塑料、橡胶、和涂料。

  

用途:广泛应用于洗涤剂、肥皂、造纸、印染、纺织、医药、染料、金属制品、基本化工及有机化工工业。

  

氯碱工业生产原料及工艺:主要是盐水通过电解,就是粗盐NaCl溶解在水里,加入NaCO3,NaOH等除去

  

粗盐中的Ga离子和Mg离子,通常NaCl浓度达到315g/l以上326以下,再通过预热温度达到75到85摄氏度。

  

然后直流电通过电解槽,电解,阴极产生H2,阳极产生Cl2;出来的电解液就是NaOH溶液了,然后根据需要

  

产生的NaOH溶液就按需求方需要的浓度卖出,产生的H2和Cl2一般卖出一些,但一般氯碱都有一些附加后期

  

工厂,用来生产聚氯乙烯,还有漂白粉,就是自产自购。

  

烧碱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从形态上可分为液体烧碱(简称液碱)和固体烧碱(简称固碱)两种,而从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上又可分为30%液碱、32%液碱、42%液碱、45%液碱、50%液碱等和73%固碱、95%固碱、96%固碱、99%固碱、99. 5%固碱等系列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轻工、化工、纺织、印染、医药、冶金、电力等部门。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烧碱主要生产国(2004年烧碱年产能力1196万吨),商品量略有剩余,每年出口30多万t烧碱供应国际市场。

  

全国共有190多个烧碱生产企业,遍布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我国烧碱生产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关键技术大都依靠进口的缺点,因此产品的竞争力弱。近几年,随着企业间兼并、重组及民营经济的发展,企业开始走向规模化。烧碱企业数量最多的是山东省,共有20多个企业。

  

2003年国内共有190家企业生产烧碱,平均产量为4.94万t,其中:10万t以上的有24家,合计产量为397。14万t,占42%。2004年10月底,全国已形成烧碱年产能力1196万吨,2004年实际增加产能174万吨,受电力、原盐供应紧张影响,新增产能不能全部达产,2004全年实际增加产量约105万吨。预计2005年将达1400万tPa,到2005年下半年增产幅度会趋平稳,2010年前有扩产计划的企业共91家,将新增产能633万吨(含规划项目128万吨/年)。

  

目前市场消费结构及比例烧碱的消费领域主要为轻工、化工、纺织,这三大行业每年消费的烧碱量约占总量的76%,其余领域包括医药、冶金、军工、环保等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耗碱行业的发展也发生很大变化,轻工、纺织行业呈下降趋势,医药、精细化工、环保等新兴行业发展较快。

  

2、烧碱进、出口情况及表观消费量

  

进出口方面目前由于国内企业缺乏大型液碱贮运设施,国内烧碱的出口量并不大。液碱出口量较大的企业是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石化股份公司氯碱厂,固、片碱出口主要集中在天津和四川。近几年我国烧碱进口量、出口量和表观消费量见下表。

  

近几年我国烧碱进口量、出口量及表观消费量

  

年份产量万t进口量万t出口量万t库存万t表观消费量万t表观消费量增长率P%

  

1999年 572 2. 40 22. 00 20 532.00—

  

2000年 667 2. 59 17. 50 10 642.00 20. 68

  

2001年 738 1. 69 41. 05 8 690. 63 7. 50

  

2002年 827 11. 48 37. 85 15 785. 63 14. 38

  

2003年 939 10. 53 37. 30 17 895. 23 13. 40

  

2004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速度的发展,GDP增长率达到9.5%,根据中国石化协会的统计,烧碱的表观需求量同比增长14.2%。

  

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市场情况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各地氯碱发展不均衡,氯碱下游产品加工企业相对集中、对氯气需求旺盛的地区,发展速度较快。在企业做大、做强思路的指导下,近几年国内烧碱产量迅速增加,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资本投资氯碱行业,又兴起了新一轮的氯碱投资热潮。

  

总的看来,目前在各企业不断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我国烧碱市场一直处于饱和状态,价格相对稳定,波动不大,每年虽出口部分烧碱以缓解国内市场,但今后一段时间内供大于求的局面仍将存在。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趋向于国际化,亚太地区过剩的烧碱开始寻找出路,竞争将会空前激烈。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关耗碱项目的引进与开发、世界加工工厂的优势以及PVC等耗氯产品需求旺盛的强劲带动下,烧碱产量迅速提高,市场容量也会进一步增加。

  

近几年全球烧碱总体走势平稳,价格起伏不大;2000年国内市场供求平衡,价格稳定。进入2001年,国际市场逐渐回升,尤其是受欧洲市场的拉动,国内烧碱出口呈现良好态势,出口量为41. 05万t,达历史最好水平,国内烧碱供不应求,价格一路上扬。到2002年,氯碱企业纷纷扩产,市场投放量大幅增加,产品供大于求,致使价格快速下滑,6月份跌入谷底,之后又开始反弹,美国九·一一事件的发生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的打击,烧碱市场相应受挫。2003年国内、国际市场低迷,直至下半年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并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国内烧碱市场才走出低谷。近期,由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全球经济复苏,烧碱价格快速上涨。近几年由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烧碱需求疲软,价格低迷,但2004年国内市场烧碱价格逐步攀升。一季度受春运影响,价格先是惯性下滑,后止跌企稳;二季度随着下游需求回升,价格先触底反弹,后小幅波动;2004年下半年价格一路攀升,达到历史新高。

  

预测2005年国内市场烧碱销量将继续增加

  

一是在下游行业中,氧化铝、粘胶纤维、造纸、染料等主要耗碱行业将延续旺盛的需求态势。据预测,全国烧碱消费总量,2005年为1051万吨,2006年为1150万吨,2007年为1255万吨,2008年为1367万吨,2009年为1485万吨,2010年为1611万吨。

  

二是受运输制约,液碱区域市场特征明显。目前使用的液碱汽车槽车运输能力已减少50%以上,预计靠汽车运输的用户液碱用量将萎缩。公路运输紧张局势,又会影响到水运、铁运,使运输费用全面提升,从而促使液碱呈明显的区域市场特征。

  

三是从经济运行趋势分析,水、电、气、煤、原盐资源紧张状况今年难改,能源和原材料将继续紧缺,价格也将居高不下。预计2005年纯碱耗盐1393万吨,烧碱耗盐1184万吨。从原盐产能看,是大于需求的。但由于海盐要到中春才能收盐,加上有些海盐产区受灾以及有些项目在下半年投产,目前存在蓄意储盐现象。因此,在原盐形成能力前,今年上半年,仍将暂时出现盐产品供应紧张局面,原盐价格也将保持高位,进口盐用量将加大。原材料价格在2005年延续涨价态势,烧碱生产部分利润将被原材料涨价因素蚕食,综合收益将出现回落。

  

四是烧碱与氯气的平衡问题始终是氯碱工业发展的恒定矛盾。电解盐水溶液时,按固定质量比例(1∶0.88∶0.025)同时产出烧碱和氯气、氢气,对烧碱和氯气的需求结构不一定符合烧碱和氯气的供给结构,因此出现了烧碱和氯气的供需平衡问题。由于液氯及其衍生物是氯碱企业的利润源泉,氯产品市场波动会直接牵动烧碱价格起伏和装置开工情况。

  

五是隔膜电解槽技改后,产量将增加。全国隔膜碱产量占烧碱总产量的67%左右。目前有许多氯碱企业采用扩张阳极改性隔膜技术,生产电流由47千安提高到53千安,每吨隔膜碱可节电70~140千瓦时,产量提高10%左右,预计2005年全国可增产近百万吨烧碱。

  

烧碱作为高耗能的基础化工原料,受经济增长周期的影响很大,需求随经济增长而增长。从目前的投资状况看,全球范围内产品过剩和产品同质化趋势使烧碱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各企业在得到氯的同时,又为烧碱的出路积极寻找对策,跨国化工巨头利用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将在全球范围内兼并、重组,走规模化之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员,中国的氯碱将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着眼全球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及市场竞争,成为我国氯碱企业的重要工作。未来的烧碱市场会呈现以下特点。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中国烧碱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预计2006年中国烧碱生产能力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大烧碱生产国。近期大批化工巨头开始加大对华直接投资,全球化工基地的转移将会刺激国内烧碱消费量的增长,但生产能力增加过快会造成产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及分工,快速进入国际化市场,寻找稳定的客户资源,积极积累开发国际市场的经验,成为烧碱销售的重要战略。

  

各地氯碱企业的发展、行业调整的变化、地区投资的发展、物流成本的影响,使得作为液体产品的烧碱的销售区域化明显,各地区价格差异明显,在区域市场内,各企业都将会加速培育自己的优势市场,提高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随着新建、扩建烧碱生产装置的陆续投产,预计2005年全国烧碱生产能力将达到1 400万tPa,过快的增长使产品在国内市场难以消化掉。而且随着PVC等耗氯产品的发展,迫使烧碱产量急速增加,市场压力更大。

  

(4)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是企业竞争的重要途径

  

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我国氯碱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还有明显的差距,先进技术(如制离子交换膜的工艺)还掌握在少数跨国企业手中。企业管理水平低、技术创新能力弱,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未来的市场竞争主要在于成本的竞争,成本成为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5)能源、原材料对烧碱的影响日趋重要

  

能源及原材料是影响烧碱市场的两个主要因素。原盐是烧碱生产的主要原料,占成本的17%。同时,氯碱行业属高耗能行业,每生产1 t隔膜碱耗电2 580 kW·h,占成本的81%;生产1t离子膜碱耗电2 319 kW·h,占成本的62%。石油、原煤、原盐的供应及价格的走势将影响烧碱的产需。

  

一、工业烧碱的历史(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

转载://bbs.wcoat/thread-43147-1-1.氯碱工业以食盐为原料,用电解法生产烧碱(氢氧化钠)、氯气、氢气和由此生产一系列氯产品(例如盐酸、高氯酸钾、次氯酸钙、光气、二氧化氯等)的无机化学工业。

  

转载://bbs.wcoat/thread-43147-1-1.氯碱工业以食盐为原料,用电解法生产烧碱(氢氧化钠)、氯气、氢气和由此生产一系列氯产品(例如盐酸、高氯酸钾、次氯酸钙、光气、二氧化氯等)的无机化学工业。

  

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氯与烧碱都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化工、冶金、造纸、纺织、石油等工业,以及作为漂白、杀菌、饮水消毒之用。

  

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点氯碱工业除原料易得、生产流程短、腐蚀和污染严重外,还有以下两个特有的问题:氯与碱的平衡电解食盐水溶液时,按固定质量比例(1:1.13)产生氯气和烧碱两种联产品。

  

就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对烧碱和氯气的需求量未必符合此比例,因此出现烧碱和氯气的供需平衡问题。在用氯较少的情况下,由于氯气不便大量贮存和长途运输,总是以氯气的需用量决定烧碱的生产,往往出现烧碱短缺问题。

  

在石油化工、基本有机化工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大量使用氯气(例如聚氯乙烯和其他有机氯化物的生产),以致烧碱过剩。为平衡氯碱,有的国家将烧碱溶液或电解液以碳化法制成纯碱(Na2CO3)或出口烧碱的办法予以平衡。

  

但通常在工业不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则往往出现的氯气过剩的问题。能源消耗主要是电能的消耗量大。

  

氯碱生产的耗电量仅次于电解法生产铝。在美国,氯碱工业用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左右。

  

1983年,中国氯碱工业用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8%。因此,电力供应情况和电的价格对氯碱产品的生产成本影响极大。

  

各国都重视选用先进的设备来降低电耗,例如用金属阳极代替石墨阳极,降低电压,以及缩小极距进一步降低电耗。到1980年金属阳极电解槽约占世界氯碱生产能力的一半。

  

70年代,出现离子膜电解法,开辟了节约能源的新途径,具有重要发展前途(见氯碱生产过程)。现状 80年代初期,全世界有64个国家拥有氯碱工业,1982年氯的年生产能力为42Mt,烧碱为46Mt。

  

烧碱生产能力按地区划分:北美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34%;西欧约占27%;亚洲及大洋洲约占19%;苏联及经互会国家约占15%;中美洲及拉丁美洲约占3%;非洲及海湾国家均不足1%。就国家而言,美国氯碱工业生产能力最大,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30%,其后依次为日本、联邦德国、苏联和中国。

  

氯碱工业有隔膜电解法、水银电解法、离子膜电解法三种生产方法。80年代初,全世界采用隔膜电解法的约为55%,以中国、美国、苏联为主;水银电解法约为42%,以意大利、联邦德国、英国、印度为主;离子膜电解法约占3%,以日本为主。

  

规模最大的氯碱厂为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弗里波特厂,采用隔膜电解法,1983年烧碱的年生产能力为2.56Mt,氯气为2.33Mt。发展方向降低能耗和维持氯、碱生产的平衡,仍将是氯碱工业的两大课题。

  

近年来,多数大、中型氯碱厂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以求降低生产成本。在研究方面,大力改进离子交换膜性能和离子膜电解槽的结构,并考虑引入氧阴极技术;研制微孔隔膜和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将低析氢电位阴极应用于现有电解槽等技术。

  

这些都会给氯碱工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转载://bbs.wcoat/thread-52109-1-1.2008年中国氯碱工业展望2008年中国氯碱工业氯碱行业是由电解食盐水溶液制取烧碱、氯气和氢气的工业生产,是重要的基础化学工业之一。中国的氯碱工业主要采用隔膜法和离子膜交换法两种生产工艺。

  

氯碱工业的主要产品包括烧碱、聚氯乙烯(PVC)、氯气、氢气等。氯碱产品主要用于制造有机化学品、造纸、肥皂、玻璃、化纤、塑料等领域。

  

近年来,中国氯碱工业迅速发展,原有氯碱企业纷纷扩大了生产能力,一些新的企业也相继投产,产能快速提升,氯碱工业呈现出加速向规模化,高技术含量方面发展的态势。中国氯碱工业在产能迅速提升的同时,技术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规模化装置增多,装置技术水平提高,中国氯碱工业呈规模化、高技术化发展态势。

  

截至2006年底,全国烧碱产能为1761万吨/年,2006年全国新建、扩产烧碱产能394万吨/年,当年实际投产290万吨/年,增幅约为20%。 2007年1-6月,中国PVC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加。

  

截至2007年6月底,中国PVC年产能为1231万吨,1-6月份总产量为473.5万吨,同比增加22.5%。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进口减少出口增加的局面:1-6月份中国共出口PVC纯粉39万吨,同比增加58.5%;进口纯粉52.8万吨,同比减少12.6%。

  

中国氯碱工业在产能逐年扩大,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也出现了企业盲目扩张,一些地区依靠一定的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大规模氯碱项目,加剧了行业产能过剩的危险;而且中国氯碱生产工艺较落后,其中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为此,氯碱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宏观产业政策进一步调整,为了限制行业盲目发展,国家已于2007年底出台《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将氯碱行业的准入门槛提高;氯碱生产企业应积极研发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氯碱工业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充足,下游市场需求旺盛,出口贸易额又在逐年攀升,所以,今。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肥皂配方起源于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人们便将1份油和5份碱性植物灰混合制成清洁剂,在欧洲关于肥皂起源的传说很多,一说古罗马的高卢人,每遇节日便将羊油和山毛榉树灰溶液搅成稠状,涂在头发上,梳成各种发型。一次,节日突遇大雨,发型淋坏了,人们却意外发现头发变干净了。又传说,罗马人在祭神时,烧烤的牛羊油滴落在草木灰里,形成了“油脂球”。妇女们洗衣时发现,沾了“油脂球”的衣服更易洗干净。这都说明了人们用动物脂肪与草木灰(碱)皂已用千年历史。

  

考古学家在意大利的庞贝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制肥皂的作坊。说明罗马人早在公元2世纪已经开始了原始的肥皂生产。中国人也很早就知道利用草木灰和天然碱洗涤衣服,人们还把猪胰腺、猪油与天然戌混合,制成块,称“胰子”。

  

早期的肥皂是奢侈品,直至1791年法国化学家卢布兰用电解食盐方法廉价制取火碱成功,从此结束了从草木灰中制取碱的古老方法。1823年,德国化学家契弗尔发现脂肪酸的结构和特性,肥皂即是脂肪酸的一种。19世纪末,制皂工业由手工作坊最终转化为工业化生产。

  

【人类开始使用火碱、纯碱的历史就是与肥皂有关的。】

  

转载://bbs.wcoat/thread-43147-1-1.氯碱工业以食盐为原料,用电解法生产烧碱(氢氧化钠)、氯气、氢气和由此生产一系列氯产品(例如盐酸、高氯酸钾、次氯酸钙、光气、二氧化氯等)的无机化学工业。

  

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氯与烧碱都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化工、冶金、造纸、纺织、石油等工业,以及作为漂白、杀菌、饮水消毒之用。

  

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点氯碱工业除原料易得、生产流程短、腐蚀和污染严重外,还有以下两个特有的问题:氯与碱的平衡电解食盐水溶液时,按固定质量比例(1:1.13)产生氯气和烧碱两种联产品。

  

就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对烧碱和氯气的需求量未必符合此比例,因此出现烧碱和氯气的供需平衡问题。在用氯较少的情况下,由于氯气不便大量贮存和长途运输,总是以氯气的需用量决定烧碱的生产,往往出现烧碱短缺问题。

  

在石油化工、基本有机化工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大量使用氯气(例如聚氯乙烯和其他有机氯化物的生产),以致烧碱过剩。为平衡氯碱,有的国家将烧碱溶液或电解液以碳化法制成纯碱(Na2CO3)或出口烧碱的办法予以平衡。

  

但通常在工业不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则往往出现的氯气过剩的问题。能源消耗主要是电能的消耗量大。

  

氯碱生产的耗电量仅次于电解法生产铝。在美国,氯碱工业用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左右。

  

1983年,中国氯碱工业用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8%。因此,电力供应情况和电的价格对氯碱产品的生产成本影响极大。

  

各国都重视选用先进的设备来降低电耗,例如用金属阳极代替石墨阳极,降低电压,以及缩小极距进一步降低电耗。到1980年金属阳极电解槽约占世界氯碱生产能力的一半。

  

70年代,出现离子膜电解法,开辟了节约能源的新途径,具有重要发展前途(见氯碱生产过程)。现状80年代初期,全世界有64个国家拥有氯碱工业,1982年氯的年生产能力为42Mt,烧碱为46Mt。

  

烧碱生产能力按地区划分:北美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34%;西欧约占27%;亚洲及大洋洲约占19%;苏联及经互会国家约占15%;中美洲及拉丁美洲约占3%;非洲及海湾国家均不足1%。就国家而言,美国氯碱工业生产能力最大,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30%,其后依次为日本、联邦德国、苏联和中国。

  

氯碱工业有隔膜电解法、水银电解法、离子膜电解法三种生产方法。80年代初,全世界采用隔膜电解法的约为55%,以中国、美国、苏联为主;水银电解法约为42%,以意大利、联邦德国、英国、印度为主;离子膜电解法约占3%,以日本为主。

  

规模最大的氯碱厂为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弗里波特厂,采用隔膜电解法,1983年烧碱的年生产能力为2.56Mt,氯气为2.33Mt。发展方向降低能耗和维持氯、碱生产的平衡,仍将是氯碱工业的两大课题。

  

近年来,多数大、中型氯碱厂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以求降低生产成本。在研究方面,大力改进离子交换膜性能和离子膜电解槽的结构,并考虑引入氧阴极技术;研制微孔隔膜和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将低析氢电位阴极应用于现有电解槽等技术。

  

这些都会给氯碱工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转载://bbs.wcoat/thread-52109-1-1. 2008年中国氯碱工业展望 2008年中国氯碱工业氯碱行业是由电解食盐水溶液制取烧碱、氯气和氢气的工业生产,是重要的基础化学工业之一。中国的氯碱工业主要采用隔膜法和离子膜交换法两种生产工艺。

  

氯碱工业的主要产品包括烧碱、聚氯乙烯(PVC)、氯气、氢气等。氯碱产品主要用于制造有机化学品、造纸、肥皂、玻璃、化纤、塑料等领域。

  

近年来,中国氯碱工业迅速发展,原有氯碱企业纷纷扩大了生产能力,一些新的企业也相继投产,产能快速提升,氯碱工业呈现出加速向规模化,高技术含量方面发展的态势。中国氯碱工业在产能迅速提升的同时,技术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规模化装置增多,装置技术水平提高,中国氯碱工业呈规模化、高技术化发展态势。

  

截至2006年底,全国烧碱产能为1761万吨/年,2006年全国新建、扩产烧碱产能394万吨/年,当年实际投产290万吨/年,增幅约为20%。 2007年1-6月,中国PVC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加。

  

截至2007年6月底,中国PVC年产能为1231万吨,1-6月份总产量为473.5万吨,同比增加22.5%。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进口减少出口增加的局面:1-6月份中国共出口PVC纯粉39万吨,同比增加58.5%;进口纯粉52.8万吨,同比减少12.6%。

  

中国氯碱工业在产能逐年扩大,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也出现了企业盲目扩张,一些地区依靠一定的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大规模氯碱项目,加剧了行业产能过剩的危险;而且中国氯碱生产工艺较落后,其中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为此,氯碱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宏观产业政策进一步调整,为了限制行业盲目发展,国家已于2007年底出台《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将氯碱行业的准入门槛提高;氯碱生产企业应积极研发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氯碱工业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充足,下游市场需求旺盛,出口贸易额又在逐年攀升,。

  

火碱指的是氢氧化钠,纯品是无色透明的晶体,化学式为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是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强碱,一般为片状或块状形态,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热)并形成碱性溶液,另有潮解性,易吸取空气中的水蒸气(潮解)和二氧化碳(变质),可加入盐酸检验是否变质。

  

火碱的作用: 1、生产洗涤剂:氢氧化钠被用于生产各种洗涤剂。 2、造纸:由于其碱性特质,它被用于煮和漂白纸页的过程。

  

3、人造纤维和纺织:棉织品用烧碱溶液处理后,能除去覆盖在棉织品上的蜡质、油脂、淀粉等物质,同时能增加织物的丝光色泽,使染色更均匀。 4、精炼石油:石油产品经硫酸洗涤后还含有一些酸性物质,必须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再经水洗,才能得到精制产品。

  

5、水处理:在污水处理厂,氢氧化钠可以通过中和反应减小水的硬度。扩展资料:烧碱的历史: 1787年,医生Nicolas Leblanc(1762-1806)发明了用食盐制取氢氧化钠的合适工艺,并进行了大规模生产。

  

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创立了酸碱电离理论(即水溶液酸碱理论),他提出酸即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物质,碱即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从此氢氧化钠的碱性得到了明确的定义。

  

精细化工行业在化工行业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精细化工的发展,一方面直接为石油和石油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塑料、橡胶和纤维)的生产及加工、农业化学品的生产,提供催化剂、助剂、特种气体、特种材料(防腐、防高温、耐溶剂)、阻燃剂、膜材料,各种添加剂,工业表面活性剂、环境保护治理化学品等,保证和促进了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化学工业的加工深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大的石油公司、化工公司的经济效益。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8-2011年,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工业总产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实现工业总产值26345.9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85%;从工业总产值增长变化来看,近四年,除2009年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产值增速放缓外,其他三年均保持了25%以上的增长速度。

  

2012年,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工业总产值首次出现下滑(主要由于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口径发生变动),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045亿元,下降了4.9%。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精细化工行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1-9月我国精细化工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29576亿元,较2012年全年高出18%,估计2013年全年工业产值在3.5万亿元左右;2014-2018年行业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2014年行业工业总产值或可破4万亿。

  

总体来说,精细化工行业市场规模还是比较大,未来几年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烧碱行业发展规划(2020年烧碱行业发展趋势)


复制成功